曾经, 有一个宝妈在网上讲述了她跟儿子的相处模式。
她的儿子今年7岁,非常懂事,而且十分体贴父母。
在妈妈逛街的时候,他还会主动帮妈妈拿东西。虽然孩子对逛街购物没兴趣,但是他会一直陪着妈妈逛街。
有时候妈妈去办事,就让他独自在肯德基这样的地方等待,每次他都会在原地一动不动地等妈妈回来。
妈妈做饭的时候,他也会跑到厨房打打下手,在这么小的年龄,这个小朋友就学会了切菜。
看看别人家的孩子,再看看自家的熊孩子,网友们简直是羡慕嫉妒恨啊!
因为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听话懂事,甚至会以此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。
可事实上, 太懂事的孩子内心并不快乐,甚至会感到非常压抑。
儿童心理教育专家称:“从人类的个体心理发展角度看,太过于听话懂事的孩子,内心多数是没有安全感的,甚至会自卑,很有可能发展为‘讨好型人格’,这种性格的孩子,会活得很累。”
在父母眼中叛逆的孩子,往往是喜欢跟父母对着干的,你让他做什么,他不做;你不让他做什么,他偏要去做。而懂事的孩子恰恰相反,父母不让做的,他坚决不做;父母让做的,他一定会做。有些父母的思维还停留在这句话上: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,所以才总是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做任何事。其实从父母的角度出发,这并没有什么错误,因为父母的目的是要保护自己的孩子。可是对于孩子来说,他无法理解“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”这句话,之所以服从父母的命令,是因为他害怕被父母否定。在孩子服从命令后,多数父母会夸奖他、用实物去奖励他,这会强化孩子的服从行为。更重要的是,一些父母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,会惩罚他,比如冷暴力和批评等,这会对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更严重影响。久而久之,孩子就会认为,只要听话,就能得到父母的喜爱。
一旦孩子产生了这种认知,就容易形成“讨好型人格”。这种人格的孩子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,在长大后,他会因为害怕不被人喜欢,而去做一些讨好别人但却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。一个总是压抑自己内在需求的孩子,一定会活得非常累。很多父母往往会将懂事和服从混淆,所以才会希望孩子能够事事听从父母的安排。
其实,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是不同的,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之前,不听话是正常的。当然了,叫叫妈妈并不是告诉父母要纵容孩子的叛逆,而是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天性,然后再稍加引导。切记不要拿成年人的视角去看待孩子,因为成年人拥有太多种身份和角色。对于孩子来说,他们需要的是在父母的帮助下,合理地释放天性,而不是扼杀他的天性。在保证不会让孩子失去他天性的同时,可以逐渐引导他学习并懂得一些道理,然后把选择权交给孩子。父母要尽量少用命令式的引导方式,叫叫在这里建议父母可以采用体验式的引导方式。举个例子,如果孩子总是因为父母不买玩具而哭闹,说明他还不明白父母赚钱的艰辛。事实上,对于小孩子来说,他本来就对工作和赚钱没有概念,所以如果父母总是以呵斥和命令的方式拒绝给孩子买玩具的话,他是不理解的。这时候,父母可以带孩子一起体验下工作的辛苦和赚钱的不易。父母可以将孩子过时的衣服和不喜欢的玩具整理出来,然后在小区里支个“摊位”,将这些衣服和玩具摆好,再让孩子充当卖家的角色,吆喝路过的行人来买。
父母还可以将这些物品的价格标注的高一些,这样就不会轻易被人买走。当孩子发现东西卖不出去的时候,他就会很着急,然后想办法将这些物品卖出去。等一天的体验结束后,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回顾这一天的感受。这时,大部分孩子都能够体会到赚钱有多不容易。这种体验式的引导,会让孩子主动理解父母,而不是在强化服从行为的过程中被动服从父母。久而久之,孩子就会懂事了。蔡康永说过:“对小孩来说,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,让他变成他自己,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。”最后,叫叫妈妈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快乐和最真实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