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一位家长在群里吐槽:
“我快崩溃了!我家娃现在就是行走的小喇叭,只要心情不好,不分场合就闹。
昨天带娃去商场逛街,因为没给她买玩具,娃一屁股就坐到地上哭,过往的行人都在看我。
为了避免‘丢人’,我赶紧跑过去抱着娃安抚她,可越是哄着娃,娃就越哭越闹。
当时我还尝试呵斥她,但结果可想而知……
这样软硬不吃的娃,我真拿她没办法!”
这段吐槽很快引起了其他家长的共鸣,大家纷纷开始吐槽着自家孩子的“刁蛮任性”。
现在很多孩子都是这样的状态:吃饭和学习的时候没劲,哭的时候比谁力气都大,10头牛都拉不住。
更可怕的是,有些孩子哭闹不分场合,即便是在人来人往的公共场所,也会把家长折腾得够呛。
而对于情绪稳定的成年人来说,孩子一哭,家长下意识就会去哄。
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,家长还会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,比如买玩具、吃零食等。
如果这样的方法还是不奏效,那么家长只好使出最后的大招:连拖带拽,连凶带吼。
但最后你会发现,只要孩子想哭,家长用啥招数都不管用。
其实,孩子总是不分场合哭闹不止的原因,并不只是我们表面看到的那样。她家女儿一直比较乖巧,很少哭闹,但有一天她却因为妈妈的一句话哭了一整晚,怎么都哄不好。那天朋友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,心情非常差劲,回到家后也是闷闷不乐的,全然忘记了昨天和女儿约定好去打羽毛球这件事。结果回到家后,女儿兴高采烈地扑向妈妈,问她什么时候可以下楼打球。一身疲惫的妈妈根本不想动,只想躺在床上好好睡一觉,于是她对女儿说:“咱们改天去好吗?”女儿不高兴了,撅着小嘴,一脸委屈,哇的一声哭了出来。妈妈先是哄,见不起效果,便吼了出来:“妈妈累了一天了,你就不能体谅一下,明天去玩不可以吗?”后来,朋友跟我聊起这件事,我突然能够理解,为什么孩子会哭得这么厉害。其实,当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,就会很失落,尤其是家长拒绝孩子的需求时,孩子的负面情绪就会爆发出来。孩子和成年人不同,当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,他们多数会通过哭闹的方式来表达。不管用什么方式,哄也好,恐吓也罢,只要孩子不再继续吵闹,这件事就算过去了。其实现实是,如果我们总是在孩子表达情绪的时候阻止他,那么他就会把没有宣泄出去的负面情绪压抑在心里。长期压抑负面情绪,会导致孩子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,比如焦虑症、抑郁症等。家长要知道的是,每个人包括孩子都是会有难过、委屈、愤怒等负面情绪的,并且这些情绪的存在是十分正常的。相反,如果一个孩子失去了喜怒哀乐,这不才是我们应该担心的吗?这里并不是想要告诉你,孩子哭闹是很正常的,家长要理解。孩子用哭闹,或更加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和宣泄情绪,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情绪毫无概念,以及不懂正确宣泄情绪的方式。所以,我们家长要做的有三件事,先帮助孩子认识情绪、接纳情绪,最后找到合适的方式陪伴孩子一起宣泄情绪。人都是有积极情绪和负面情绪的,并且二者要始终处于平衡,不管哪种情绪都不能出现“过剩”的状态。简单来说就是,人都会开心,也都会悲伤,这才是健康的。这点我们要反复和孩子强调,避免当孩子的负面情绪袭来时,他会措手不及。另外,如果孩子陷入了某种负面情绪,例如愤怒,那么家长一定要抓住时机,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。比如,是不是很生气?是不是感觉像小恐龙一样想要喷火?是不是很想摔东西?如果我们经常引导孩子去辨别和区分情绪,那么孩子就不至于总是在一点小挫折面前哭到惊天动地。因为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的情绪是哪一种,也可以表达出来。如果你总是认为不哭不闹的孩子最省心,这种想法其实非常危险。对于不会管理情绪的孩子来说,他们不开心的时候,会比成年人更加无法承受。我们要尝试换位思考,给孩子多点共情和理解,让孩子感觉到家长的包容和爱。然后我们要告诉孩子:“爸爸/妈妈也有这样的时候,我知道很不好受,如果愿意你可以跟爸爸/妈妈倾诉。”这样就为孩子提供了一个释放情绪的安全环境,孩子就会对家长产生信任感,从而尝试把问题说出来。最后一步,也是最关键的一步,就是帮助孩子宣泄情绪。我们可以尝试在家里设置一个专门用来宣泄的区域,比如卧室的某个角落。每当孩子哭闹或者脾气暴躁的时候,家长都可以引导孩子去宣泄区,比如摔玩具、涂鸦等安全健康的宣泄方式都是可以的。最后希望家长明白一点:每个孩子的喜怒哀乐都是与生俱来的,但是管理情绪的能力都是需要慢慢培养的。所以,不要阻止孩子表达和宣泄情绪,而是引导孩子健康、安全地管理情绪。